中新网万荣11月30日电 题:中老合作生动缩影:纸币上的水泥厂将“变身”国家级旅游区
作者 陈静 潘国华
从位于中老边境的老挝磨丁高铁站出发,乘中老铁路向南约2小时,就能抵达老挝旅游胜地万荣。在南松河畔的连绵群山里,一座庞大、沉静的水泥厂掩映其中。几公里外,游客乘坐的热气球、滑翔伞平稳飘浮在半空,远远眺望着青山绿水中这座见证中老友谊的历史性建筑。
图为老挝万荣水泥厂。老挝文旅集团 供图
中国与老挝比邻而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作为传统农业国家,老挝工业基础薄弱,两国交往初期,中国援助老挝建设了公路、桥梁、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1992年,由中国援建的老挝首家水泥厂——万荣水泥厂开工建设,1994年建成投产后,改变了老挝水泥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因其意义重大,水泥厂全貌被印在老挝当时最大面值的5000基普纸币上,成为记载在纸币上的“中国建造”。
近30年来,万荣水泥一厂、二厂(上市后为老挝水泥公众公司)相继建设,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为老挝培养了首批水泥行业人才,其生产的“金牛”牌水泥被广泛使用在老挝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
其间,中老合作也全面升级,确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中国已成为老挝最大投资来源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合作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老铁路通车,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图为万荣水泥厂航拍图。老挝文旅集团 供图
老挝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老挝文旅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康本·赛老翁介绍,随着老挝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泥厂越来越多,产能过剩,万荣水泥厂出现亏损。2020年,老挝水泥公众公司被列为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项目。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后,各国游客不断涌入,老挝旅游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交通、基建、餐饮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吸引更多人到老挝投资兴业。
在此背景下,将高耗能重资产的水泥厂转型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产业正当其时。2023年10月30日,老挝水泥公众公司正式更名为老挝文旅集团,云南千涵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4.56%,计划在万荣打造老挝首个国家级旅游经济产业示范区——老中文化产业园,成为中老铁路老挝一侧唯一的文旅综合项目。
站在水泥厂内,轰鸣的机器已不再作响,虫鸣鸟叫清脆悦耳。依托180公顷可规划旅游商业用地,万荣水泥厂将被改造为老挝工业遗址博物馆,周边区域将建设酒店、美食街等配套设施。同时,打造澜沧古城、大型舞台表演剧目,建设集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此外,依托万荣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建设老挝国家植物园,开办涵盖导游、酒店管理、短视频摄制等专业的老挝文化旅游学院,为当地发展培养人才。
图为老中文化产业园规划图。老挝文旅集团 供图
老中文化产业园建设体现的文旅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老两国深入合作的题中之义。202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4-2028年)》在北京签署,明确指出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围绕中老铁路开发优质旅游线路和产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老挝投资,把他们的发展理念、模式、经验带到这里,我们也在合作中共享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康本·赛老翁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目前汉语已成为老挝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老百姓普遍认为,学会汉语将有更多发展机遇,在老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谋求更好未来。
按照计划,老中文化产业园预计5年建成,一期规划现已完成,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前期施工,预计2024年底开放部分旅游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被印在纸币上的水泥厂将焕然一新,成为见证两国友谊与合作的新地标。”康本·赛老翁说。(完)
中新网江西九江11月30日电 (李金玲 李颖萍)“很荣幸能够成为第一个参加活动的留学生,和校长、老师、同学一起参观白鹿洞书院并进行交流,让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印度的九江学院2018级医学专业留学生苏瑞如是说。
图为九江学院“我与校长有约”活动,校长与学生代表共话成长成才。九江学院 供图
在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美誉的白鹿洞书院内,来自九江学院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大学生们不仅现场领略感悟书院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并与校长、博士进行了座谈交流。苏瑞在参加九江学院第八期“我和校长有约”活动后表示,这场白鹿洞书院之行更加坚定了她将来继续留在中国深造和工作的想法。
自2022年4月起,九江学院正式启动“我和校长有约”活动,活动每月一期,每期邀请优秀博士老师和学生代表与校长面对面交流,倾听学生心声,从思想上引领学生、学业上指导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搭建校长、高层次人才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发挥协同育人示范效应。
目前,该活动已经开展了十期,邀请了包括学生干部、贫困学子、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留学生、新生代表等十多种类型的学生参加,覆盖各种学生类别。在活动中,师生一起学思想、聊奋斗、谈经验、提建议,解学生思想、学业、规划、生活、情感等困惑,启发和引导九院青年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该活动已成为广受学校师生欢迎和关注的思政工作品牌。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之外还肩负育人的重任,我们要走近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春风化雨,更好助力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立德树人楷模”“新华优秀教师奖”多项优秀称号获得者、经济学院博士张应华参加活动后表示。
在活动中,张应华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讲述了自己怎样从一名专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从一名乡村畜牧干部到一名大学老师的故事,鼓舞同学们在求学的道路上保持初心,臻于至善,大胆追梦,用青春书写奋斗。
作为九江学院重点打造的思政品牌,活动引领的是“思想”,聆听的是“建议”,最终体现在“办实事”。“不同于平时几十个学生的思政课堂,‘校长有约’活动针对不同的主题,邀请不同类型的学生参加。每次只邀请几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主角’。”九江学院学生处负责人吴铃介绍。(完)